在中国幼教公益论坛上,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入库专家、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中心廖莉副主任,分享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园所形象塑造--以微信群的家园互动为例》演讲。随着信息化发展,如今的家园互动已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方便的形式。
很多家园互动依靠班级微信群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,这也给幼儿园和老师带来新的思考:如何提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质量,如何推进家园共育信息化建设。
教育信息化给家园互动带来的改变和挑战
首先思考:幼儿园传统的家园合作模式存在什么问题?
廖主任指出:一是家园平等合作成分少,互动过程中幼儿园为主导,家长则被动接受,使家园合作变成了单边行动。二是缺乏系统性,家园合作活动的零散和缺乏评价反馈,使家长对幼儿园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。三是缺乏针对性,家长需求被无视,降低了家长对合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。
国外学者杰斯特成克(Gatwick)将家园互动按家长参与程度的不同,分为三个层次:低层次的家园互动,包括了告家长书、家校联系册、电话短信交流、家长会、幼儿园网站等方式。
中等层次的家园互动,包括了家长参与主题材料的收集、班级环境的布置、家长志愿者、幼儿园半日开放、亲子日等方式。高层次的家园互动,则有家长助教、家校互动网、班级家长委员会,以及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等互动方式。
研究发现,社会媒体群体传播对儿童的注意力,以及对教师与学生家长在家庭或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关系,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。
研究认为,社交媒体群上的聊天可以成为家长和老师提高对孩子关注度,以及家长、老师、学校之间伙伴关系的有效沟通媒介。
有学者指出,互联网背景下,家园互动新模式具备打破时空限制、提高互动效率、形成丰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、实现多角色家园互动、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等优势,为传统的家园联系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。
但这也存在“隐客”较多、互动内容单调、缺乏真实有效性和针对性、互动不够深入等问题,且个别家长会把网络平台当成发泄和夸大事实的途径,把对幼儿园工作一时的不满,演变成重大的负面新闻,并煽动其他家长讨论、抱怨、发泄,严重影响了家园互动的有效开展。
班级微信群情境下的家园互动
廖主任采用媒介情境论的形式,把班级微信群作为一种情境,结合拉斯韦尔的“5W模式”(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、传播内容、传播媒介、传播效果、信息流通模式),分析微信班级情境下的家园互动。
信息传播者与受众
一般情况下,教师为传播者,家长为受众,教师发布幼儿园通知、活动预告、注意事项等,解答家长疑惑,家长回复“收到”“谢谢”等词。也有家长为传播者,教师为受众的情况,即家长提问题,教师接收问题。
同时,家长既可以是传播者,也是受众,如家委会发通知信息,其他家长接收;家长分享照片视频,其他家长接收照片视频,发表看法。
传播内容
家园微信群里,传播内容大多围绕着幼儿,分享幼儿一日生活;也有组织、配合开展活动等信息。
不同年龄段的幼儿,家园微信群传播内容的重点不同。小班家园微信群重在分享幼儿日常生活,中班家园微信群重在分享园所活动,大班家园微信群重在分享幼小衔接资讯。
此外,不同角色的传播内容有所不同。教师主要进行通知、科普、展示,家长则多在提问、回应、表达。多数人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,如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要维护班级氛围,提高沟通有效性;家长也会考虑他人感受,自觉主动配合。
传播媒介
班级微信群的传播媒介有:文字和语言信息、照片和视频、表情和表情包等。
传播效果
从受众对信息的关注来看,班级微信群受众范围大,传播效率高;信息接收不受时空控制;但互动难以深入。从受众的情感态度来看,班级微信群的沟通,能使受众需求得到满足,但也难以感受真实情感和态度。从受众的行为来看,通过班级微信群可以有效解决问题,但也容易引发集体行为。
信息流通模式
班级微信群的信流通模式有:演讲方式、讨论方式、对话方式等。
园所形象塑造的建议
在了解了班级微信群对家园沟通的作用后,幼儿园该如何利用其特点,更好地塑造园所形象?
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,应树立共同目标,增进彼此感情;提供有效信息,促进全面了解;建立公约规则,维护班群氛围。
对于幼儿园,要加强培训力度,提高教师信息素养;采用理念,发挥平台优势。对于政府层面,建议加大扶持力度,协调教育资源;鼓励社会创新,完善监管机制。
更多精彩演讲,报名2022中国幼教公益论坛,100多位名师、专家、名园长分享:家园共育、园所管理、课题研究、园本课程、食育、幼儿游戏、招生、幼儿美育、环创、科学保教、幼小衔接、体教融合、自然教育、品牌打造等干货。